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为了家人的期望,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为了家庭的和谐,压抑了自己的感受?
我的朋友小林就是这样。她从小就是个“乖乖女”,高考之后,父母希望她成为一名医生,于是她放弃了自己热爱的画画,选择了医学类专业。然而,真正踏进大学校门后,她才发现自己当初终究是天真了,才体会到学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有多么痛苦和无趣。但是在家里经常能听到爸爸妈妈对亲戚朋友夸耀自己的女儿多有出息,将来当医生的工作多么体面。
一方面是自己的专业和未来,另一方面是父母的期盼,她到底该怎么选?
出于对父母的爱和体谅,她一度在煎熬中放弃了自己的爱好,立志无论多么难都要学好医学,给父母脸上长光。但很无奈的是,越努力越心酸,她已经付出了很多精力,但依然做不到像以前那样名列前茅,一向在学业上游刃有余的她,第一次感觉学习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这让她感到异常受挫,那段时间周围朋友都发现小林变得不自信了。
大三的一次社团活动偶然的机会,她做了个职业测试,发现自己适合从事艺术类工作。这无疑又挑动了她压抑在心中的那根蠢蠢欲动的火苗,她查阅了大量医学专业、绘画专业未来职业方面的资料,同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特长、性格等多重因素,综合考量之后,决定还是捡起自己热爱的画画。
她自己的专业本科要读5年,她发现自己还有两年的时间来扭转之前错误的选择方向,虽然在本校没有合适的专业调剂,但是她决定考研时选择艺术方向。于是她在修习医学专业的同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捡起已经丢了三年的画笔,下定决心选择了自己一直向往的学校和艺术类专业。
在外人听来,只是一句“他父母帮他选的专业”,但背后很可能是一个刚刚成年的学生,要开始一辈子的自我挣扎。幸运的是,小林最终选择了做自己,并通过努力实现了自己的规划,如今在设计行业小有成就,关键的是,虽然因为专业问题与父母有过争执,但她鼓起勇气与父母进行了坦诚沟通,父母最终也理解了她。
她的故事让我不禁思考:为什么我们总是把家人放在第一位,却常常忘了问自己:“我快乐吗?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自我认同在家庭关系中的重要性”。为什么说,爱家人之前,先要学会爱自己?
1. 自我认同是什么?
自我认同,简单来说,就是清楚自己是谁、想要什么、能做什么。它不是自私,而是对自己价值的认可和尊重。在家庭关系中,自我认同就像一座灯塔,指引你在复杂的情感中找到方向。
2. 为什么自我认同在家庭中如此重要?
避免情感绑架
家庭关系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情感绑架”:“我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如果没有清晰的自我认同,很容易被这些话裹挟,失去自己的判断。 但我们最终都要明白:爱不是妥协,而是互相成全。
建立健康边界
家庭是一个整体,但每个成员都是独立的个体。自我认同帮助你设定健康的边界,既不过度依赖,也不过度控制。
提升家庭幸福感
一个自我认同感强的人,更容易传递积极情绪,让家庭氛围更加轻松愉快。相反,如果总是压抑自己,家庭关系也会变得紧张。你要知道:你的快乐,是给家人最好的礼物。
3.如何在家庭关系中培养自我认同?
了解自己。花时间反思自己的需求、价值观和目标,明确什么对你最重要。例如你可以每天写下三件让你感到快乐或满足的事情,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
学会表达。用温和但坚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避免压抑或爆发。 你要相信:你的声音,值得被听见。
接受不完美。家庭关系不可能永远和谐,接受矛盾的存在,并学会从中成长。 当冲突发生时,提醒自己“这是正常的,我可以处理好”。
寻求平衡。在满足家人需求和实现自我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既不忽视家人,也不牺牲自己。 例如你可以每周安排一天“独处时间”,既照顾了家人的感受,也满足了自己的需求。
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涉及的问题极其复杂,如果真的出现问题,自己意识到需要解决,只有解决才能继续维系家庭的和睦,而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实现,请及时寻求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中科博爱承办了中国心理卫生会发起的婚姻情感咨询专业技能培训项目,邀请了15位心理行业资深专家,研发了16个模块213个学时的课程,就是专为心理咨询机构、婚姻家庭服务机构、社区居委会、妇女儿童服务机构等人才们量身定制的课程,可通过课程学习提升专业技能。当然,有兴趣了解婚姻情感关系中心理知识,或者想要提升家庭幸福感,或者有志于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都可以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提升心理知识储备。
家庭是讲爱的地方,但爱的前提是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自我认同不是自私,而是为了更好地爱家人。家是我们永远的港湾,但别忘了,你也是这港湾的一部分。只有先找到自己,才能更好地照亮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