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两千年后,美国人罗杰斯提出“共情”的概念,意为“治疗师准确理解来访者正在体验的感受和个人意义”;中国传统的儒家文明与西方当代的心理治疗思想进行了一次奇妙的汇合。 不仅是“共情”,东方文化与西方治疗理念在更高的伦理层次上有着惊人的一致。美国心理学会(APA)心理师伦理守则的通则——获益与无伤害性、诚实与责任、正直、公正、对人权与尊严的尊重——恰好与中国儒家文明的“仁、义、礼、智、信”高度吻合。 可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场域与历史语境又制约着作为“舶来品”的心理学理论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大展拳脚。例如学者吴飞在大量关于自杀研究的田野调查后认为,在西方自杀研究领域被奉若圭臬的涂尔干理论在中国农村并不适用。似乎,心理治疗在中国正走向十字路口:是继续接受西方模式,或另辟中国治疗新局面,抑或辩证地融合两者?"
"公元前,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两千年后,美国人罗杰斯提出“共情”的概念,意为“治疗师准确理解来访者正在体验的感受和个人意义”;中国传统的儒家文明与西方当代的心理治疗思想进行了一次奇妙的汇合。
不仅是“共情”,东方文化与西方治疗理念在更高的伦理层次上有着惊人的一致。美国心理学会(APA)心理师伦理守则的通则——获益与无伤害性、诚实与责任、正直、公正、对人权与尊严的尊重——恰好与中国儒家文明的“仁、义、礼、智、信”高度吻合。
可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场域与历史语境又制约着作为“舶来品”的心理学理论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大展拳脚。例如学者吴飞在大量关于自杀研究的田野调查后认为,在西方自杀研究领域被奉若圭臬的涂尔干理论在中国农村并不适用。似乎,心理治疗在中国正走向十字路口:是继续接受西方模式,或另辟中国治疗新局面,抑或辩证地融合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