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街道上,看见角落堆了一包又一包的垃圾,但奇怪的是那边根本没有垃圾桶,也不是特别规划出来的垃圾堆放处,而且路人经过时,顺手也把刚喝完的奶茶丢在垃圾旁。这种积少成多的乱扔垃圾行为,就是受到破窗效应影响。
#1 什么是「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Broken Windows Theory) 是犯罪学和社会学中的一个经典理论,由美国学者詹姆斯·威尔逊(James Q. Wilson)和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于1982年提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环境中微小的无序现象如果未被及时纠正,会引发更严重的犯罪行为或社会失序。
隐喻:
如果一栋建筑的窗户被打破后未及时修复,他人可能会认为这里无人管理,从而打破更多窗户,甚至进一步实施抢劫、纵火等更严重的犯罪。
逻辑链:
环境中的混乱(如涂鸦、垃圾、轻微破坏)→ 传递“无人关心秩序”的信号 → 削弱社会规范约束 → 引发更多违规行为 → 最终导致犯罪率上升。
#2 生活中常见的3种破窗效应
越来越多的脏碗盘:
脏污的餐盘不洗,直接放在水槽里面,其他人也可能把自己没洗的餐盘也堆在那边,最后越来越多,看谁先受不了当负责清理这一切的倒霉鬼。
越来越乱的衣柜:
原本井然有序的衣柜,因为某天赶上班,衣服收进来就随便塞进衣柜里面,下次再收衣服的时候,可能看到衣橱凌乱,便觉得没关系就随便塞吧,使得衣柜越来越不堪入眼。
越来越脏的厕所:
肮脏的厕所环境,会让使用者更加的不注意厕所清洁,没丢进垃圾桶的卫生纸,不会被捡起来,反而可能让其他人跟着随便乱丢;地上的尿渍不会减少,只会越来越多。相较之下,整洁的厕所,使用者的卫生意识也会比较高。
#3 理性思考拒绝跟风 不做施害方的帮凶
在学校里,班上可能都会有一个被大家排挤的同学,而一个人被排挤的理由,可能是他的个性特别让人反感,或是他的行为很诡异。事实上,可能只有少数人是真的接触到他,与他产生互动后才觉得讨厌他,多数人反而是因为他被少数人所排挤,而人云亦云地与他保持距离,甚至参与排挤行为。
这种跟风的现象也常可以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例如:某人爆料说谁谁谁做了某件坏事,网友们就会一窝蜂的跟着谩骂被爆料者,其中真正有对这个爆料作出查证的人寥寥可数,结果发现被爆料者是无辜的。
#4 拒绝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其实跟从众心理尤为相似,都是看见别人所做的行为后,跟着效仿的现象。避免破窗效应的蔓延,解决的根本之道其实在我们自己本身。
自我约束与自律
保持高标准:无论是在家庭、工作还是公共场所,都要保持高标准,注意细节,避免不经意的“破窗”出现。
积极面对问题与挑战
及时处理小问题: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小问题要立即处理,而不是拖延或忽视。例如,整理凌乱的桌面,处理未完成的任务,避免积少成多。
自我情绪管理
情绪稳定:避免情绪失控,及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反应。情绪化的行为往往容易引发冲突和破坏。遇到问题时,保持冷静,理性对待。
扫码体验情绪管理
增强自我反思与批判意识
定期审视自己的行为,识别可能被忽视的小问题。例如,是否存在逃避责任、拖延的情况,或者不注意细节的行为,及时纠正。